
記者在實用菌棚內采訪。
在天生橋鎮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園區,45歲的南栗元鋪村村民孫海軍正在大棚里忙碌著。正值出菇期,密集的立體層架上,一朵朵的香菇像一個個小花傘從枕形的菌棒內向外綻放。“開傘”是香菇成熟的表現,但過分成熟會降低營養和品質,為了使香菇在“開傘”前及時采摘,就在前一天,孫海軍和工人們在棚內一直忙到凌晨。

圖為園區茹農在疏茹。趙書華攝
“辛苦是辛苦,但能多掙錢啊!”曾經常年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孫海軍早年下過煤窯,當過泥瓦工,背井離鄉也掙不下多少錢。去年他家承包了3個棚種食用菌,每個棚每年能賺3萬元。
截至目前,阜平食用菌產業已帶動農戶6260戶(其中貧困戶2810戶),戶均增收約2萬元。到2018年,全縣將發展食用菌3.2萬畝,帶動10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萬元以上。
精建新民居
黃墻、青瓦、塑鋼窗,一溜六間大瓦房——這是駱駝灣村72歲的唐宗秀老人的家。
當年總書記踏雪來到駱駝灣,唐宗秀挽著總書記的手臂走過黃泥山墻的畫面,令很多人記憶深刻。

駱駝灣村民唐宗秀當年攙扶習近平主席繞過這面山墻出來。
如今,當年低矮逼仄的泥土小屋,被具有保溫隔熱功能的新民居所取代。房子雖然還保留著傳統太行民居的泥黃色,但建筑材料早已不是泥土。作為駱駝灣村首批改造提升的農戶,去年秋天,唐宗秀搬進了新家。這套92.95平方米的房子,唐宗秀自付4.26萬元。“我選了貸款,縣里有政策,如果3年內還清,不用付利息。”
今年春節,唐宗秀遠嫁河南和北京的兩個女兒帶著孩子回來過年了,以前“沒地住,條件差”,女兒們不敢也不愿回娘家,如今一家人團聚,喜氣洋洋,一個住了10多天,一個住了近一個月。

駱駝灣村民唐宗秀改造提升后的新居。
在城南莊鎮花山村,昔日的亂石灘被砌筑成梯式景觀瀑布,由廢舊水塘改建的湖心小島正在建設中。這個被深山擋在身后的小村,曾是當年毛主席在晉察冀邊區的居住地。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《毛主席在花山》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:1948年春夏之交,毛主席來到花山村。他居住的小院門前有盤石碾,擔心碾米聲影響主席休息,警衛員就勸說百姓到村中別的地方碾米,主席知道后,不僅讓警衛員把老鄉叫了回來,還為大家沏茶,和大家一起聊天。如今,位于半山腰中的毛主席舊居還在,就連院中那記錄著黨和人民心連心的石碾也還在,推起來也還會發出吱吱呀呀的響聲。
上一篇:阜平多種模式推廣香菇種植助農脫貧
| 版權所有:河北國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| 座機 400-6432-660 技術支持:REDSHOW 冀ICP備2020026779號 |